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宿迁最宝贵的财富和最核心的竞争力。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宿迁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部署要求,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环资城建工委以助推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为统领,服务中心大局、主动担当作为,通过系统谋、深度研、持续督、代表观等一系列举措,切实助力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提质增效。
一、坚持系统谋划,明确工作“路线图”。在充分研商和多方会办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宿迁市人大常委会推动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两年工作方案(2025-2026年)》,突出“1234”工作体系,形成了清晰明确的“路线图”。“1”即贯穿一条主线:把助力江苏生态大公园内涵提升、外延拓展贯穿始终。“2”即明确两年目标:2025年侧重开展调研,作出重大事项决定,破解重点领域难题;2026年侧重加强法规制度供给,巩固提升有效经验,夯实生态基底。并按年度编排了28个重点项目,细化责任分工和具体时限,以项目化引领提升工作质效。“3”即坚持三级联动:用好市县乡三级人大上下联动的有效方式,形成协同协作、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4”即落实四项举措:充分发挥法治保障、监督推动、决定导向和代表主体四个方面作用,通过法定职权行使,推动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两年工作方案科学谋划、分步实施,是助推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的行动指南,得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曲福田和省人大环资城建委的高度评价。
二、深入调查研究,找准症结“献良方”。为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专门制定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调研方案,开展深度调研,找准存在问题,研究破解良策。高标组建调研队伍。由市人大常委会分管主任为组长,相关专工委办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抽调办公室、环资城建工委、财经工委精干同志以及资规、生态环境、发改、工信等部门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等,组建6个调研组,并召开专题交办会,明确任务、严格要求。高效开展专题调研。围绕江苏生态大公园整体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新能源、绿色低碳产业、循环经济、生物多样性等五个重点课题,各调研组采取实地视察、座谈交流、微观体验、对比分析等方式,开展为期3个月的全方位调研,切实做到成绩找透、问题找准、对策找实。高质形成调研成果。经深入调研和多次会商,完成“1+5”调研报告,并据此形成两期《监督专报》,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特别是在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上,市委盛书记高度评价调研成果,要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抓好落实。目前,争创“国际湿地城市”“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等建议,资规、生态环境等部门正在推进落实。此外,按照省市人大上下联动的要求,对被撤并乡镇集镇区建设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得到省人大环资城建委的充分肯定。
三、持续靶向发力,打好监督“组合拳”。聚焦生态环境的重点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监督,切实发挥监督推动作用。听取审议年度环境报告。结合省市联动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了解骆马湖、马陵河水环境治理以及三台山生态修复、耿车镇产业绿色转型等情况,针对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工作提出建议,专题听取市政府关于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调研推进生活污水治理。赴靳塘小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蔡集镇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日月潭路管网改造工程和经开区污水处理厂等现场,调研了解设施运行效率及污水治理成效等情况,要求深化排水体制改革,提升污水治理质效。实地视察宿连航道建设。围绕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减少移动源污染,组织人大代表深入陆运河船闸、宿连航道一期工程来侍路桥现场、宿连航道一期工程航道4标现场等开展实地视察,详细了解工程进度、要素保障等情况,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助力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宿迁”。
四、强化微观视角,构建代表“观察网”。注重以微观视角架构起宏观视野,首创人大代表“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观察点,按照“分级分类、因地制宜、有机结合、广泛覆盖”的原则设立点位,市级设立20个观察点,每县(区)设立10个观察点,每乡镇设立1个观察点,形成“211”网络体系。分类明确观察内容。生态资源保护观察点重点观察河湖、湿地、林地等资源保护情况,绿色经济发展观察点重点观察企业(园区)节能减排、绿色转型等情况,美丽乡村建设观察点重点观察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等情况,以一个个观察点位的局部提升促进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的整体提升。严格把握观察原则。突出对比性,通过两年时间的持续观察,记录点位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以此检验和印证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实际成效;突出真实性,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反映实际情况,构建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突出主动性,通过主动观察练就“火眼金睛”,做到情况摸得清、问题看得准、建议提得实。有效反馈观察结果。创新“零存整取应急”反馈方式,每季度在固定位置拍摄照片,做好相关数据收集,年底统一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报送观察报告,各观察点如遇突发或重要情况,可即时报送,作为“应急”处理,便于尽早推动问题解决,确保观察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五、依法作出决定,画好共建“同心圆”。按照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反复研讨会商、广泛征求意见,依法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决定,及时准确地把市委的主张和意图通过法定程序转化成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定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决定》明确提出,到2030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绿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域推行;到2035年,全面建成江苏生态大公园,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明路径。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态治理体系、魅力空间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五大体系”为重点,全面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先进、生态治理高效的江苏生态大公园。聚合力。动员和号召各级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决定》的出台,从根本上将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共同意志,为精塑美丽宿迁样板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下一步,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锚定助推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持续抓好两年工作方案的贯彻落实,绘就美丽宿迁生态画卷。一是监督推进绿色交通建设。组织人大代表视察低碳交通运输情况,督办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审议意见落实,重点围绕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交通协同发展能力、提高现代化运输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跟踪督办,推进交通运输降碳、减污、扩绿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强化生态环保法治保障。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开展《南水北调水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条例》立法调研,配合省人大做好《江苏省耕地保护条例》《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条例》立法调研等工作。三是集中督办相关代表建议。对有关生态保护、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代表建议进行系统梳理,开展专题督办,提高建议办成率和满意率,着力推动解决代表和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