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审议意见

发布时间: 2021-11-01

宿迁市五届人大常委会32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关于全市就业创业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城乡生活垃圾收储转运处理体制机制建设情况的报告》《关于洪泽湖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宿迁市2020年度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并对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询问。现将审议意见通报如下:

一、关于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加快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面、提质、增效,全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提升。但依然存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基层基础相对薄弱、防控能力仍需提升、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审议建议:

1. 积极构建发展新格局。要全面深入贯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发展要求,切实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全局中一体谋划、一体推进。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压紧压实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公共卫生职责,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新格局。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健康教育、全民健身、食品安全、健康管理等促进措施落地落实,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2. 加快推动基础项目建设。要全力推进基础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不断夯实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等基础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优质化。要加强加快实施公立医院建设和改造升级,推动医疗机构与高水平医院紧密合作,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推动财力物力和人才技术向基层倾斜,推动各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要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探索构建资源共享、上下联动、服务连续的紧密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路子,借力家庭医生签约等工作,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带来的实惠与便捷。

3. 织密织牢安全防控网络。要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立足更精准有效地防,健全多渠道检测预警机制,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应急应对机制。要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升基层疫情防控与处置能力。要加强社会面协同联动,发挥各类组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实现联防联控。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公共卫生领域健康大数据应用,实现各类信息实时监测、动态管理、综合分析,构筑监测预警网络。

4. 持续提供坚强人才保障。要重点充实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用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政策,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优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结构。要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招引方式,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政策,引进卫生人才,提高公共卫生专业队伍整体素质。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使用、激励机制,加大选拔培养和使用力度,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关于全市就业创业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以创业带就业,就业形势持续稳定,重点群众保障有力,创业活力竞相迸发。但依然存在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特殊群体就业困难、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创新创业动能不足等问题。审议建议:

1. 进一步增创就业岗位。将就业摆在六稳”“六保工作首位,整合现有资源,建立政府为主导、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的协调机制,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突出困难人员和重点群体,加强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权益保护等服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 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出台更多减税降费政策,扩大以工代训范围,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补贴力度,保障市场主体平稳运行。培育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加快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积极鼓励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

3. 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行业准入壁垒,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完善才人培训渠道,加强培训机构管理,建立培训工作机制,促进培训实现供需对接。加强智慧政务工程建设,搭建就业创业信息化平台,打造全市数据一张网,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便民化。

4. 进一步激发创业活力。研究制定更加积极的创业政策意见,鼓励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双创热潮,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本提高双创质量和效益。全方位、多形式做好政策的出台、解读、宣传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舆论预期,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创造潜力,凝聚创新创业的宿迁共识。

三、关于城乡生活垃圾收储转运处理体制机制建设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立足美丽宿迁建设目标,深入扎实推进生活垃圾收储转运处理体制机制建设,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城乡环境持续改善。但仍然存在社会共识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三化处理能力有待提升、制度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审议建议:

1. 凝聚社会治理共识。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倡导绿色低碳文明生活方式,动员社会各界与全市居民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要发挥公职人员带头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带头提高认知度、当好践行者,带动全民自觉守护居住环境。要用好基层社区主阵地,联合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各类主体,推动形成多元共治新局面。

2. 强化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要加快厨余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等处置终端建设,加速推进垃圾焚烧项目、生活垃圾综合性转运站项目建设,有效破解市区生活垃圾转运、处置运行压力。要排查不规范、不达标垃圾收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提升。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合理布点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农村区域性、综合一体化垃圾分拣和易腐垃圾处理中心建设,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能力。

3. 精准落实三化要求。要紧扣减量化,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推进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和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废弃物等分流处置,落实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措施,有效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要紧扣资源化,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要求相匹配、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相协调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机制,鼓励社会积极参与,推进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广资源化利用产品使用。要紧扣无害化,加快推进静脉产业园、有害垃圾全链条创新等项目建设,协同处理各类城市固废,努力打造无废城市

4. 建立完善长效保障机制。要坚持法治引领,严格落实新固废法各项规定,用法律武器、法治方式破解难点重点问题。要强化制度保障,建立资源高效利用机制,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动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机制,探索推行混合垃圾收费制度,制定出台垃圾资源化产品利用政策,不断提高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要形成治理合力,对标对表《宿迁市推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任务落实清单》,按照《关于推进宿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意见》要求,建立健全监督约束和考核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城乡统筹、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

四、关于洪泽湖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洪泽湖治理保护工作,积极实施相关治理保护政策,洪泽湖治理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规制功能发挥不足、防治利用难度较大、重点任务有待推进、协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审议建议:

1. 坚持依法治理湖区。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全面贯彻国家、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河湖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等文件要求,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以法治力量守住洪泽湖生态底色。要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切实维护洪泽湖水域生态安全,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推进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 落细污染防治措施。要完善水环境水生态监测体系,加强洪泽湖湖体、环湖汇水区域和入湖河道监测监控网络建设,常态化开展湖体及主要入湖河道水文、水质、水生态、湖流监测和健康评估工作。要持续实施入湖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对未能稳定达到类水标准的主要入湖河道开展排查整治。要加强工业污染治理,进一步强化散乱污企业排查、清理和整治。要加强农业污染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强化水产养殖源头管控,多措并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3. 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要扎实做好两船整治扫尾工作,规范洪泽湖蓄水范围线内住家船餐饮船拆解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要巩固提升洪泽湖禁捕成效,完善湖区联动执法机制,加快构建全域预警监控系统,推动湖区监管常态化。要加大洪泽湖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建设力度,持续推动退圩还湖工程和洪泽湖蓄滞洪区工程建设,全面提高生态修复和防洪保安能力,确保发挥应有功效。

4. 构建协同治理格局。要充分发挥巡湖、护湖和问题交办环节的统筹作用,突出各级断面长在入湖河道考核断面达标监测中的主体作用,强化日常执法巡查、部门联合执法、跨界水体联防联控。要强化跨省、跨市域协作联动,增强市、县两级洪泽湖管理委员会统筹谋划、综合协调、监督指导作用,加快推进两长一会职能融合,完善信息互通、措施共享、责任共担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洪泽湖保护与治理新格局。

五、关于2020年度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深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促进节约集约利用、保护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然存在基础工作不够扎实、重点领域改革不够到位、资源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审议建议:

1. 进一步摸清摸实资源家底。要全面落实多规合一,编制统一协调、系统完整的空间规划,制定科学的监测体系,加大全域统筹力度。要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职责分工,推动信息互通,完善基础数据,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全口径管理。要推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探索建立资产核算体系,编制国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清单台账,有效掌握真实动态存量。

2. 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要依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有序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清晰界定产权主体,划清所有权、使用权边界,建立健全登记信息管理平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要逐步完善国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市场化定价机制和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市场规则,按照以收定支原则,将自然资源收益管理纳入预算管理,在有效合理配置中发挥市场积极作用。要推进实施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和批而未供土地利用工作,深挖农业节水潜力、强化工业节水技改、细化生活节水导向,推进骆马湖、洪泽湖等水域及其岸线生态修复,深入开展国土绿化,不断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3. 进一步提升资源管理水平。要分析研判当前工作形势和差距,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攻坚克难,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综合水平。要完善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审计全覆盖制度,加强对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审计监督。要把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及自然保护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通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要全面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实施永久特殊保护。

4. 进一步加大监管工作力度。要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完善六位一体执法体系,加大对违法用地、非法采矿、乱砍滥伐、违法取水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要不断健全考核体系,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开展自然资源法治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以上审议意见连同调查报告,请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处理,审议意见处理情况征求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委员会意见后,于规定时间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并接受满意度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