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履职进行时

“三进三入”看典型 |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以“四推动”护航安全生产

发布时间: 2024-03-18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与实施并重,作出《关于推动地方性法规进单位进校园进社区入执法入监察入司法的决定》,配套制定《宿迁市地方性法规“三进三入”实施细则》,并进行年度任务分解,从源头和机制上做好地方立法“后半篇”文章。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作为,持续扎实推进地方性法规“三进三入”,真正让“纸面法规”落到地面、走进生活,切实将立法成果转化为地方治理效能。

为及时总结推广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特开设“‘三进三入’看典型”专栏,供学习借鉴。

以“四推动”护航安全生产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宿迁市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3年10月1日实施以来,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关于推动地方性法规进单位进校园进社区入执法入监察入司法的决定》,严格对照《宿迁市地方性法规“三进三入”实施细则》要求,多措并举深入开展监督推动工作,助力《条例》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压实责任全面推动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专门召开座谈会,细化《条例》学法、普法、执法等方面监督重点,厘清职责清单,督促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效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落实举措,确保《条例》“三进三入”工作起好头、迈好步。将《条例》“三进三入”工作纳入政府各部门工作要点,明确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分类管理要求抓好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紧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将《条例》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和干部年度学法内容,提高领导干部安全生产意识。应急管理部门履行牵头组织实施职责,先后印发《宿迁市安全生产条例宣贯方案》《全市应急管理局系统强化宿迁市安全生产条例实施推动“三进三入”落实工作方案》等文件,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动机制,一体推进《条例》“三进三入”的贯彻实施。

二主题活动广泛推动

社会广泛共识是法律法规实施的重要前提。地方性法规“三进三入”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地方性法规公布后应制定宣传普及方案,组织开展集中宣传。市人大社会建设委紧盯“安全生产月”等重要节点,通过现场调研、听取汇报、随机走访等方式查看《条例》知晓度。有效督促相关部门组织全市各地各企业5.26万人参与2023年安全生产月知识竞赛,答题人次36.7万人次。开展安全知识宣传“五进”活动,将《条例》作为宣传的重点内容,组织应急演练、安全生产竞赛等活动;充分利用12.4宪法日关键节点,开展《宪法》《宿迁市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现场发放资料宣传折页1000余份。在全市应急系统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宿迁市安全生产条例》集中送法普法活动,聚焦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粉尘涉爆等重点行业企业,聚焦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发放30000余册法律法规单行本、汇编。

三服务优先重点推动

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也是《条例》宣传的重点群体。市人大社会建设委成立调研组,对安全生产经营单位的《条例》宣传贯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督促相关执法部门或单位将《条例》宣传贯彻贯穿于执法监督检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全过程,作为助力企业安全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对20家企业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批、安全生产许可证换发证时,主动宣讲《条例》内容,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实行许可证临期提醒服务,提醒7629人安全资格证和70家企业安全许可证到期,当好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合规经营的“吹哨人”。行政处罚过程中,印制《安全生产重点检查事项提醒单》,对75家重点检查单位进行专门提醒告知。执法人员在宪法宣传周期间向近20家企业发放《条例》等宣传资料500余份。

四拓宽渠道创新推动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生命与财产,事关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公民。市人大社会建设委督促应急管理部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开展全覆盖宣传活动。利用“学习强安”在线平台向全市5017家企业推送《条例》在内的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组织12.51万人参与线上答题,普及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通过宿迁应急微信公众号开展《宿迁市安全生产条例》微信有奖答题活动,发放红包200个,参与答题活动人数近5000人。发挥“应急普法”网络专栏作用,及时发布最新法律法规,以案释法。结合乡村振兴、挂钩帮扶等工作,扎实推进《条例》进社区,宣讲安全应急知识,发放《宿迁市安全生产条例》和燃气安全、电动自行车使用、火灾防范、地震避险等宣传折页500余份。


下一步,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将继续对《条例》“三进三入”情况进行检查、视察和调研,督促相关单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宣贯力度;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强化综合施策;进一步提升监管水平,强化依法治理;进一步增强保障能力,夯实基层基础,推动《条例》真正落地见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