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的审议环节是代表行使审议权、监督权的核心,但在具体实践中,受代表能力、会议设计、制度保障等因素影响,审议往往存在“走过场”“不深入”等问题,既削弱了人大代表的履职效能,也直接影响着会议的效率与质量。为切实解决审议质量不高问题,宿城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从提升代表能力、完善审议流程、强化监督闭环等方面入手,创新审议工作方式方法,让审议真正成为“汇聚民意、监督政府、推动工作”的有效载体。
一是转变方式“提前审”。当前审议工作的普遍做法是在召开会议时才将需要审议的报告发给与会代表,导致代表只能靠临时发放的材料了解情况,会前无法开展深入调研。宿城区人大常委会改变“报告直接上会”的模式,在正式会议召开前,将政府报告(草案)、财政报告(草案)等相关材料提前送达代表,组织“小范围预审议”,改变会议临时看材料的现状,推动代表带着问题调研,通过代表“进农户、看现场、听民声”,形成调研清单,带着问题参加审议,有效避免“凭空发言”。
二是划定范围“点题议”。由于人大代表综合能力素养参差不齐,有些对财政法规、经济政策、预算审查等政府工作了解不深,开展审议时“不会审”“审不到点子上”。宿城区人大常委会注重强化提升代表审议能力,会前组织代表开展“靶向培训”,邀请发改、财政等部门专业人员解读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等,用“大白话”解释“一般公共预算”等专业术语,同时为代表提供“审议清单”,引导代表按清单梳理意见,让代表“懂政策、知实情、会发声”,着力解决代表“不会审、不能审、不敢审”等问题。
三是专业代表“重点讲”。受工作领域、专业知识所限,人大代表在面对自身接触较少的审议议题时,因不熟悉情况,往往只能全程“听会”。为此,宿城区人大常委会建立完善审议重点发言制度,围绕不同行业领域审议议题,充分发挥专业代表的专业优势、行业经验,组织该领域代表进行重点发言,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注重发挥专业代表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专业视角引导其他代表聚焦关键问题,形成“专业引领+多元补充”的审议氛围。
四是落实情况“回头看”。针对审议意见“落地难”,缺乏闭环监督等情况,宿城区人大常委会不断规范审议意见梳理交办工作机制,将代表意见及时分类梳理,形成“整改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强化跟踪监督,将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监督重点”,定期组织代表对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通过现场检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回头看”,对未按规定时限完成的,要求相关负责人作出说明并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组织代表对落实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不达标的督促返工,切实增强代表履职成就感,充分发挥审议作用。(蔡万春、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