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宿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的决定》相关要求,持续提升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水平,结合本市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决扛起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使命担当
1.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是宿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最优路径。宿迁素有 “江苏绿心、华东绿肺” 的美誉,具有“两湖两河” 得天独厚生态资源。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宿迁最宝贵的财富和最核心的竞争力,关乎宿迁长远发展,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各级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广大人民群众,应切实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将生态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2. 准确把握总体目标。到2030年,宿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空气质量PM2.5浓度和国省考断面水质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绿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域推行,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具有宿迁特色的江苏生态大公园框架体系。到2035年,全面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先进、生态治理高效的江苏生态大公园,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城市。
二、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3.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聚焦完善“615”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高水平建设长三角数智制造强基地。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动化工、建材、纺织等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突出强链补链延链,打造重点绿色产业集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动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态旅游、绿色物流、电子商务等绿色服务业态蓬勃发展。
4. 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建立健全碳计量监测体系,加强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与监测,推动企业开展碳管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行动方案。探索开展碳足迹认证工作,引导企业核算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推动绿色低碳产品认证与标识。加快绿电供给体系建设,加大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推进储能设施建设,完善绿电交易市场,鼓励企业优先使用绿色电力,提升绿电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加强再生水利用配置,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扩大再生水利用领域和规模。
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挖掘动力电池、废旧光伏组件等领域空间,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深入实施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资源高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建立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融合,培育壮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建设近零碳产业园,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三、全力构建高质高效的生态治理体系
6. 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对洪泽湖、骆马湖、黄河故道、大运河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管理,协同推进“水网+生态”,打造美丽河湖样板。落实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推进湿地修复、水土流失防治等项目,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和新污染物治理,深化供排水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开展流域综合整治,推进河道水质提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调查监测,建立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名录,修复林地、湿地多样化生境空间。
7. 放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效应。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摸排生态产品底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科学核算生态产品价值,为生态产品交易与补偿提供依据。创新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模式,鼓励通过“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农业”等方式,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搭建生态产品综合信息平台,完善交易信息发布与监管机制,促进生态产品顺畅交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变现。
8. 健全市场化生态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模式。推行绿色保险、绿色贷款等金融支撑项目。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落实损害担责原则,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赔偿责任。
四、持续优化美丽宜居的魅力空间体系
9. 构建城市魅力空间格局。统筹全域全要素,建设以两河两湖为核心,以市域主要水系为脉络,以湿地、花木等生态片区为特色的“一带两湖、五片八水多点”全域生态大公园格局。突出打造滨湖环绿、玉带穿城、城水融合、精致隽秀的城市风貌,构筑中心城区“一带两环、四楔三园”水美公园城市蓝绿基底。
10.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完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统筹布局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建设,提升服务均等化水平。充分利用公园闲置空间,灵活嵌入“公园+文化”“公园+体育”复合功能,打造全龄友好的乐享园林新场景。结合城市更新,推进两河四岸贯通,打造城市会客厅和极具价值的黄金水岸,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与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吸引人才与新兴功能聚集。实施“老城焕新”,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特色街巷,植入新兴业态,提升发展活力。
五、着力形成科学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
11.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宿迁市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专项规划》,明确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城乡建设等重点任务和空间布局。制定《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导则》,细化生态修复工程、绿色产业项目、城乡建设的技术标准和管控要求,确保规划落地见效。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每五年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生态环境变化和发展需求及时优化调整。
12.强化组织实施。各级人民政府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监管体系,健全管理考核制度。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立生态环境问题预防发生、快速有效解决的工作机制。强化分工负责,加强协调联动,高质量推进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各项工作。
13.完善法治保障。加快制定和完善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相关地方性法规,明确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为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加强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与水平,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责任制,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建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六、积极营造共建共享的生态文化体系
14.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生态环保课程,培养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成果与典型案例,开设生态文化专栏、公益广告,营造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开展生态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生态环保知识水平。
15.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推广绿色消费,鼓励使用环保产品、绿色食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加强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优化公交线路,推广新能源汽车,倡导步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降低碳排放。
16.培育生态文化品牌。挖掘宿迁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传承与生态相关的民俗文化,打造具有宿迁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举办生态文化旅游、环保主题赛事、生态摄影展等活动,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提升生态文化影响力。加强生态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展示宿迁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宿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决定(草案)》
起草说明
——2025年6月25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主任 张宜球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委托,现就《宿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决定(草案)》)起草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起草背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省委省政府高位决策,对宿迁提出发展生态经济走新路,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的鲜明定位。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全力推动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两年工作方案(2025-2026年)》,综合运用立法、监督、决定等法定职权,助力江苏生态大公园内涵提升、外延拓展,探索美丽江苏建设的宿迁样板。为更好地凝聚思想共识,持续提升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水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决定(草案)》,力求及时正确地把市委的主张和意图通过法定程序转化成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助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二、起草过程
为做好《决定(草案)》起草工作,2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围绕江苏生态大公园整体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新能源、绿色低碳产业、循环经济、生物多样性等五个重点课题,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全方位调研,深入了解相关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5月下旬,会同市资规局起草《决定(草案)》,经过反复研讨与修改,于6月9日形成征求意见稿。之后,广泛征求市各相关部门和各县(区)、市各功能区的意见建议,并根据征求意见情况,多次修改完善。报经市委同意,形成目前的《决定(草案)》。
三、主要内容
《决定(草案)》分为六个部分,共十六条。
(一)坚决扛起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使命担当(第1条至第2条)。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强调生态环境是宿迁的核心竞争力,应凝聚共建共享合力,以实际行动加快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明确总体目标,到2030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绿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域推行;到2035年,全面建成江苏生态大公园,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
(二)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第3条至第5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聚焦完善“615”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高水平建设长三角数智制造强基地。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建立碳计量监测体系,加快绿电供给和再生水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强工业固废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三)全力构建高质高效的生态治理体系(第6条至第8条)。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落实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生物多样性。放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效应,开展基础信息调查,建立核算体系,创新经营开发模式,搭建交易平台。健全市场化生态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四)持续优化美丽宜居的魅力空间体系(第9条至第10条)。构建城市魅力空间格局,形成“一带两湖、五片八水多点”的全域生态格局和中心城区“一带两环、四楔三园”的水美公园城市基底。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完善公园绿地体系,嵌入复合功能,推进两河四岸贯通和老城焕新。
(五)着力形成科学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第11条至第13条)。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专项规划和建设导则,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组织实施,完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及评价体系等,健全管理考核制度。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完善法治保障,制定地方性法规,提高执法能力与水平,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六)积极营造共建共享的生态文化体系(第14条至第16条)。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利用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提高公众生态环保知识水平。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方式。培育生态文化品牌,挖掘传统资源,举办特色活动,加强对外交流与展示,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