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2-03-29

 

关于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2012年3月26日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2011年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市外向型经济取得的成效与特点

近年来,市政府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增强全市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来抓,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

(一)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9.7亿美元,其中出口23.3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7.1倍和6.3倍,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6和29.1个百分点。2011年,进出口、出口两项指标增速全省领先,进出口首次突破20亿美元大关,达到20.7亿美元、增长69.7%,其中出口17.1亿美元、增长87.1%,这是继2005年总量突破5亿美元、2010年突破10亿美元之后的又一次新的突破。进出口企业超过1000家,达到1270家,这也是继2004年企业进出口主体达到100家、2007年突破500家后,对外贸易工作新的里程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2011年外贸依存度达到9.9%,较2005年提高6.5个百分点。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机电产品、纺织品、塑料制品分居全市出口前三位。出口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在境外注册商标13个,江苏秀强玻璃、泗洪楠景水产两家企业荣获“江苏出口名牌“称号。泗洪螃蟹养殖示范基地,是全省首家水产品出口基地。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建市之初,我市仅与20个国家和地区展开贸易,而2011年与我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175个。

(二)利用外资水平显著提高。外资规模总量快速扩张。2008年,全市实际到账外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2010年为1.85亿美元,而2011年则达到2.4亿美元。“十一五”以来,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70个,实际到账外资8.36亿美元,年递增30.6%,累计新批总投资超千万美元的外资大项目108个,是“十五”期间的3.2倍。其中超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4个,协议利用外资17.5亿美元。目前我市单体最大的投资项目是落户在苏宿工业园区的总投资3亿美元可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外商投资主体由建市初的10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现在的47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汽车关键零部件、房地产及种植等多个行业。香港、台湾、美国居我市投资的前三位。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外经营业额1亿美元,累计外派劳务5000人次。目前,全市有2家对外劳务经营权企业、2家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资质企业和1个省级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走出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截止2011年底,全市累计新设立境外企业13家,中方协议总投资1940万美元,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主要有塑料制品、太阳能系列、建筑工具等产品。

(四)开发区集聚效应日益明显。近年来,全市形成了以6个省级开发区为主体、6个南北工业园区和9个省级特色园区为特色的开放格局,开发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开发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811亿元,业务总收入2102.9亿元,进出口总额23.2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5.27亿美元,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859亿元,期末从业人员138.15万人。2011年,全市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48.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2亿元,税收45.3亿元,工业增加值17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736亿元。在全市不到3.2%的土地上,创造了55.6%的工业增加值、97.5%的实际到账外资、93.5%的进出口总额、44.5%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人均GDP是全市水平的10倍,开发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主阵地。南北共建园区成为新的承载区。2006年我市与苏州市合作共建工业园区以来,园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苏宿工业园区,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工业后商业的“三先三后”规划理念,投入各类资金18.5亿元,在7平方公里范围打造了配套设施完善的“八通一平”开发园区,吸引了可成科技、尼吉康电子(日资)等大项目的落户。

 (五)软件和服务外包实现爆发式发展。五年间,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2011年,全市共新增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122家,总数达422家,主营业务收入19.7亿元,增长79.1%,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650万美元,业务总收入和离岸外包执行额苏北第一。从业人员首次突破万人大关,达到1.1万人,集聚了京东商城、华军软件园等一批知名企业。目前,全市有3个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2个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和1个“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已开始步入飞速发展的新阶段。

二、主要推进措施

(一)把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政策引领,出台了《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全市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和《进一步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意见》,开展省级经济开发区“升档进位”竞赛活动。将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和软件服务外包纳入县区政府、开发区目标考核。加大向国家和省争取专项资金扶持力度,2009年以来,累计为企业争取资金1.5亿元,有力推动了外向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把外向带动作为加快宿迁发展的“六大发展战略”之一,提出了外贸、外资、经三项指标“五年翻两番”,外包“五年翻三番”奋斗目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和专题培训,为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把招引外资作为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抓手。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和“第一政绩”,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目标考核,连续三年开展了外资突破年专项活动,举办了首届中国宿迁经贸洽谈会,以招大商、招外商为重点,全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今年以来,为了确保突破5亿美元,力争完成6.5亿美元的外资任务,已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一是把台湾作为外资突破的首选之地,建立了“全员收集信息、专业团队跟进、主帅亲自出征、部门全力服务”的新机制,每个月,市县(区)领导都要带队出境、出国招商;每个周,要有小分队、招商小组上门招商;每一天,要有专业人员待命招商。二是加大对台宣传和推介力度。利用台湾的宣传媒体,做到季度电视有画面,报纸有版面。在春节前后开展了“千企大拜年”活动,累计向企业发放贺年卡1384份。在3月15日又开展了“百名台商看宿迁”活动,400多名台商来宿参观、考察。三是采取全员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会展招商(年内计划组织境内外展会145个)、网上招商(县区政府及市商务局已成立网上招商局)、顾问招商(已聘请商务厅13位海驻外首席代表为市政府招商顾问)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引资工作。四是加大外资考核力度。明确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鲜明导向,对县(区)、市本级开发区实际到账外资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比例低于60%的,实行“一票否决”。

(三)把开发区建设作为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平台。一是开展“升档进位”竞赛活动。从2009年起,在全市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中开展“升档进位”竞赛活动。“升档进位”排名由全市开发区建设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商务局)牵头考核,考核结果与各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职务挂钩。即:先明确县区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为副处级,六年两轮竞赛,第一轮从2009年到2012年,每年升档三位,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则取消副处级待遇。二是定期召开季度分析会。从2009年开始,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开发区形势分析会,每次会议集中讨论解决一件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相关的事。如:2009年,开展全市开发区“升档进位”竞赛活动;2010年,解决开发区封闭运行、产业定位及投融资平台建设等;2011年,推进开发区邻里中心建设和专业招商等。三是推进特色园区建设。围绕开发区的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形成了集聚效应。其中宿迁经济开发区的食品特色产业园吸引了蒙牛、汇源、娃哈哈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以及配套企业落户。

(四)把打造投资环境作为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摆在突出位置,以大气魄、大投入加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把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放在外向型经济的首要位置。践行“帮办服务365,客商满意在宿迁”服务理念,在项目立项、环评、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方面对招商引资企业实行保姆式,全过程帮办服务。建立了涉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外贸企业融资机制,设立了海关、商检机构,安商、亲商、富商的意识日益增强。

三、当前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我市外向型经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规模总量小。虽然近年来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逐年提高,但总量仍然不及全省的1%。201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实际到账外资仅占全省比重的0.26%和0.6%。二是产业层次不高。在出口商品中,“两高一资”产品比重较大,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在利用外资方面,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较少,同时,支撑商务快速发展的大项目不够多。三是园区设施滞后。与周边地区相比,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2011年,宿迁经济开发区仅为0.83亿元,仅是连云港的7.5%、盐城的22.5%、淮安的3.7%。另外,园区载体功能不完善,我市是全省唯一没有国家级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地级市。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外向带动”这根主线,推进大开放、构建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五外联动”,“内外融合”,推进外向型经济跃上新台阶。今年,全市外向型经济主要目标是:实现进出口总额突破24亿美元,增长30%;实际到账外资6.5亿美元,增长171%;外经营业额2200万美元,增长10%;软件和服务外包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增长60%。

(一)更高水平“引进来”,增强经济发展源动力

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坚持“引外资,带外贸,促外经”的思路,全力提升利用外资总量。一是主攻台资。围绕打造“台资集聚区”的思路,积极开展定点招商,同时,形成相对固定的外资推进工作机制。每半个月,分管市长召开一次由各县区分管领导参加的利用外资分析会;每1个月,市长召开一次由各县区主要领导参加的利用外资推进会;每个季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召开一次由县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利用外资情况汇报会。二是拓展欧美招商。创新思路,通过采取驻点招商、代理招商、加强与国际大型咨询中介机构合作以及建立网上招商局等形式,利用2012中国宿迁经贸洽谈会、江苏台湾周、厦洽会、省商务厅境外代表处等平台,争取年内招引一批含金量较高的欧美客商。三是开展外资服务质量年活动。对全市所有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回访,特别是涉及外资和外贸企业,排出100家已投产企业、100家在建项目、100家在谈项目作为重点挂钩服务对象,全方位、全身心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加大外资考核力度。适当提高县区利用外资的分值比重。建立外资专项奖励制度。在年度目标考核和招商引资考核基础上,对完成外资任务前三位的县区,实行重奖。

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为契机,以开展“升档进位”为抓手,以推动“转型升级”为目标。重点实施“222”工作计划。一是完善“二次”规划。以全市开发区“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对全市各省级开发区的总体规划,特别是产业规划进行再优化、再完善,留足外资项目发展空间,打造好留住外资的发展平台。二是突破“二次”创新。围绕全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突出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功能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全市开发区“一个中心三大平台建设”(邻里中心和公共科技平台、投融资平台、人才培训平台建设),引导全市开发区新一轮大发展。三是推动“二次”创业。全方位盘点开发区发展现状,重新制定开发区新一轮发展规划。把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产业结构,把建设诸如台资产业园、日资产业园、韩资产业园等外资集聚区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完善“二次”规划,突破“二次”创新,推动“二次”创业,将开发区打造成更高标准的外资承接载体。

推动软件和服务外包跨越式发展。坚持“三量”并举,确保在苏北五市中,产业总量最大、质量最优、增量最多。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加快引进旗舰型、基地型企业落户宿迁。大力开展离岸外包业务,组织企业参加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各种服务外包、软件、动漫等展会,加强与国外企业、机构对接,实现离岸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大突破,力争年内新增软件服务外包企业80家,离岸外包合同额突破900万美元,总量、增速继续保持苏北苏中领先。

推动扩大进口。抢抓国家实施扩大进口战略的机遇,积极争取并落实国家进口贴息、进口信贷等政策。研究制定全市进口促进政策,完善进口管理协调机制,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认真做好首届进口博览会参展工作,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对资源和原材料、机械设备等先进技术及零配件、消费品的进口。

(二)更大步伐“走出去”,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

做大做强外贸规模。坚持量质齐抓,以学淮安、赶淮安、超淮安为目标,确保进出口增速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力争到“十二五”末,进出口总量摆脱全省末位。一是加快培育出口主体。以出口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玻璃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出口板块。力争年内新增有出口实绩企业50家,新增进出口超500万美元企业15家。二是推动企业出口转化。重点是全市招商引资亿元以上的出口企业,通过加强沟通交流,集中资源实行政策倾斜,促使其从宿迁本地出口。三是加强品牌建设。逐步实现由贴牌生产为主向创牌、创名牌转变。引导和支持新出口企业开展国际通行认证和境外商标注册,培育一批出口品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四是实施多元化战略。在巩固扩大欧美、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重点组织好第22届华交会、111、112届广交会、日本大阪展。

提升外经合作层次和对外投资水平。稳步推进外经合作,建立起有中心、有重点,多元化、多层次的对外经济合作空间布局。一是推动劳务企业申报对外劳务经营权,加强境外建设市场的调研与开拓,推动一级资质建筑企业对外承包。二是引导企业加强外派市场结构调整,将外派重点转移到经济效益好、风险低、纠纷少的国家地区。强化外派劳务市场的长效管理,从制度层面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三是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引导。组织企业对非洲、南美、东南亚及欧美等市场进行考察和研究,帮助企业寻找投资机会,争取年内实现5家企业境外投资。

(三)更大力度“优环境”,创新区域竞争新平台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和省各种政策,完善现有政策。出台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意见。设立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进出口、外资引进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和奖励。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对于落户的外资企业,着眼于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进一步完善涉外经济定期协商制度,加强对海关、国检、税务、外管、工商、外事等涉外部门的协调,形成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优化商务环境。加快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和综合保税物流园区步伐,继续加快交通、口岸、通讯、电力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承载能力。优化投资“软环境”,全力打造“帮办365”的服务品牌。四是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文化、旅游、餐饮等设施建设,鼓励建设外资企业员工培训中心、外商子女学校、风情小吃一条街等,努力营造尊重外商、保护外商、服务外商的浓厚氛围,让外商创业有成、生活舒心、安全放心。五是优化人才环境。构建本地人才培训体系。实施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大力度引进高端人才,特别是外贸、外包等急需人才,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实现大突破提供人才保证。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