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宿迁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3-01-11

——2013年1月8日在宿迁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  敏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3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围绕主题主线,紧扣“一三六七”发展思路,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切实有效地实施稳增长、转方式、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工作举措,全市经济社会在加快转型中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较好完成了年初确立的目标任务: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8%,完成年度计划13%左右的目标。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30.7%,超出年度计划目标5.7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3%,超出年度计划目标1.3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低于年度计划目标2.5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增长25.6%,超出年度计划目标0.6个百分点。

——实际到账外资增长166%,超出年度计划目标136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5%,超出年度计划目标2.5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2%,超出年度计划目标0.2个百分点。

——城镇登记失业率2.6%,控制在年度计划目标3.5%以内。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运行量质提升,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一是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6.7亿元、增长12.8%;财政总收入333.3亿元、增长2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8.1亿元、增长30.7%;税收占比提高到82.3%。二是“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12亿元、增长26.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4亿元,增长15.5%;实际到账外资突破5亿美元,增长166%;预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6.7亿美元,增长25.6%。三是主要指标持续领先。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首位。

(二)重大项目强力推进,增长动力越发强劲。一是重大项目成果丰硕。全市15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20亿元,增长50.9%,增幅全省第一。徐宿淮盐铁路取得重要进展,国电二期2×600MW级发电机组通过预可研评审,宿新高速建成通车,以项王故里一期、中国水城为标志的一批旅游龙头项目建成开放。二是项目招商成绩斐然。深入开展招商引资“44115工程”竞赛年活动,成功举办西楚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第六届苏北投资贸易洽谈会、央企对接恳谈会,共签约项目167个,计划总投资1552.5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合同项目413个、新开工206个、新竣工134个,竣工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1亿元。我市首次被台湾电电工会评为“大陆地区投资环境值得推荐城市”。三是项目储备充足翔实。以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为载体,编制包装了118个有一定吸引力的优质招商项目,计划总投资1358.4亿元。

(三)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一是支柱产业规模继续提升。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林木加工、机械电子等四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增长42%。洋河股份跻身FT全球500强。二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千亿计划,创新新兴产业引导资金使用办法,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增长44%,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55%。三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7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8%。四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新增高效农业40.7万亩、渔业15.4万亩,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单产增幅全省第一。

(四)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一是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不堵车、很方便、最干净、玩不够的苏北最美丽城市。151个中心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扎实推进,宿迁1897、雨润广场等商贸流通项目加快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城区部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等公共服务项目启动实施,中心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在苏北率先超额完成“十二五”镇村公交发展目标。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竞相发展,小城镇新增住房3.7万套,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住房6.5万套。三是“五城同创”全面推进,“美好宿迁”建设加快。“创卫”通过省级验收,“创模”通过省级调研,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通过国家级验收。村庄环境整治被评为“全省样板”。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做法在全省推广。     

(五)策应扶持深度衔接,区域合作紧密高效。一是向上争取取得新突破。全面开展策应和争取扶持工作,全年共争取和落实项目资金149.6亿元,同比增长30.5%,其中三县97.1亿元,市直(含宿豫、宿城)5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31.6%。二是南北共建机制进一步深化。2012年,苏州市转移到我市各类工业项目近30个,占《协议》明确的50个任务的60%,接受苏州市支持资金近2500万元。三是合作范围深度拓展。组织参加第十六届“西洽会”,会上签约项目6个,总金额6.1亿元;深度参与淮海经济区工作,拓宽合作新领域,提升宿迁影响力。

(六)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发展活力日益增强。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十大领域改革逐项推进。一是土地改革实现新突破。率先创立地票交易制度,实现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化配置方式变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成子湖周边地区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创新试验区建设快速推进。二是政务服务环境不断优化。探索建立“一办三中心”,新版“网上宿迁”跻身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前五强,政务微博“宿迁之声”在全国首创营销推广城市新模式。三是投融资体制创新实现突破,共注册创投企业8家,四支债券筹集资金35亿元。创造性设立创新券制度,首期向500家中小企业无偿发放2500万元科技创新券。沭阳跻身全国百强县第57位,宿豫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宿工业园区在全省南北共建园区中率先创建成省级经济开发区。

(七)民生实事成效显著,社会发展和谐稳定。一是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7448元、9530元。二是就业增长稳步提升。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三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基础养老金的领取率达100%。全市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开工4.6万套,新竣工3.3万套,开竣工完成率均位居全省第一。2012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投入达174.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4.4%;城乡居民收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总体上看,2012年我市经济运行健康快速,社会发展和谐稳定,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资源瓶颈制约依然突出,节能减排工作还需强化。三是实体经济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利润缩水等诸多困难和挑战。四是城镇化质量依然不高,中心城市承载能力亟需进一步加强。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2013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加快全面小康进程的重要一年。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综合考虑当前的宏观环境影响、我市2015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和衔接“十二五”规划战略布局需要,坚持既积极进取、保持领先又稳中求进、切实可行的目标原则,在纵横比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2013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安排如下: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

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经济发展面临较好机遇。根据形势判断,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将好于2012年,“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必将激发跨越发展动力。二是持续稳健发展的惯性。我市正处于工业化经济快速成长期,内生动力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保持高位增长拉动下,产出效应将持续呈现。三是后发快进优势日益凸显。随着区域协调综合改革政策逐步实施,改革红利逐步显现,必将催生一定的发展优势。综合分析各种有利不利因素,安排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

(二)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左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同时将着力扩大内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2013年我市排定358个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包括城市重大市政设施工程),计划总投资268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24.7亿元,可以保持投资力度持续增力,从衔接“十二五”年均增长25%的角度出发,安排2013年该指标增长为25%左右。

(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左右。

2013年“营改增”试点将带来一定的政策性减收,增收难度加大,全市社保、教育、农业等民生类刚性支出增加,财政收支矛盾相对突出。根据2012年度省、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综合考虑各项改革和政策调整因素影响,安排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为20%左右。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2013年国家将会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居民消费,社保体系的逐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有利因素将推动全社会需求扩大,当前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但制约消费平稳增长的因素也不少,我市中心城市消费市场热点不多、总体不旺,房地产、汽车、家电等大宗物品消费市场走势不明朗。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安排2013年该指标增长为16%。

(五)进出口总额增长25%。

2013年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强化,诸多不利因素将进一步加大我市外贸增长的难度,但越是困难越是要尽最大努力保持国际市场份额不丢失,并以此强化增长动力的均衡协调,力争为全市稳增长大局多做贡献。虽然我市进出口总量较小,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但考虑到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存在的风险,安排2013年该指标增长为25%。

(六)实际到账外资增长30%以上。

尽管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考虑到宿迁经济开发区升格及台商创业创新科技产业园利用外资的后劲,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与台湾的交流和合作,一批外资项目正在逐步落户。加之我市利用外资基数小,潜力大,为衔接“十二五”年均增长30%的目标,安排2013年该指标增长为30%以上。

(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4%以上。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居民收入十年翻番目标,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出台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制度方案,总体上看将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随着2013年经济形势的逐步趋好,就业形势、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改善,对城乡居民收入将产生积极影响。考虑与经济同步增长的要求,并与“六年倍增”既定目标(年均增速达12.3%以上)相衔接,安排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4%以上。

(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控制在3.5%以内。

今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尤其是生产经营综合成本上升将对价格上涨带来长期压力,输入性通胀压力也会进一步加大,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将会出台一些领域的价格调整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抬高面上物价。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安排2013年该指标控制在3.5%以内。

(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近年来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低于3.5%,就业形势总体较好,但由于我市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期,存在着就业结构性矛盾。2013年国家、省将会进一步出台鼓励支持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之我市近年来重视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政策的持续发力,安排201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实现较快增长,要求人口必须保持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为此安排201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十一)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减少率等约束性指标定位为完成省定目标。

上述目标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等目标是预期性的,可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进行调整;节能减排目标属约束性的,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且列入国家和省重点考核内容,必须千方百计确保完成。

三、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措施

(一)扩大有效投入,巩固经济健康快速增长态势。一是切实有效推进招商选资。大力实施“1218”外资突破工程,继续加大台资集聚地区的招商力度,全力推进招商区域向韩国、欧美等国家延伸。积极推进台商创业创新科技产业园区和县区台资特色产业园建设,确保年内新批外资企业100户,实际到账外资突破6亿美元。二是不遗余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年内力争徐宿淮盐铁路开工建设,倒逼推进可研、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围绕年内力争国电二期项目2×600MW项目开工,确保获得项目路条并加快核准报批工作;年内通用机场争取省级立项,燃气热电厂完成初可研编制并争取报批,确保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50亿元。三是实施项目管理创新。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对重大项目坚持并联审批、综合验收,并建立模拟审批、要素对接等制度,同时构建规划引领、政策支撑、考核推进的工作机制,动态调整重大项目储备库,形成重大项目建设循序渐进和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

(二)实施创新驱动,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推进新兴产业“1511”工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发挥专项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重点引导优质要素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转移,发挥八大产业研究院的技术引领和示范作用,推进新兴产业增量扩张,年内确保销售收入突破600亿元;创新设立宿迁经济开发区光电、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材料、宿城经济开发区智能电网、湖滨新城高性能复合材料、洋河新城生物科技、苏宿园区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采取财政补贴、土地要素倾斜、转变招商考核导向等措施推动新兴产业聚焦、聚力,集聚发展。二是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快培育壮大服务经济。加快提升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旅游要素配套水平、承载能力和营销策划,在更大范围叫响“英雄美酒生态好”的城市品牌。实施现代服务业创新示范工程,不断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以“1633推进计划”为抓手,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运河中心港物流园建设,加快推进传化公路港、全峰快递总部基地、宿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苏州物流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确保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降低至18.5%。

(三)坚持要素保障,着力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意见,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提高各种扶持的转化率和实效性。二是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更大力度推进政银企合作,继续在用地、用工、用电等方面多措并举,最大限度缓解企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三是突出优质服务。深入开展服务中小企业“十大行动”,创新财政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方式,采取“同业对标”、“一企一策”,突出规模企业、亿元企业和骨干企业培育。

(四)深化体制创新,务实推进重点关键领域改革。一是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湖滨新城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稳步推进成子湖周边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创新试验区、西南岗统筹城乡发展路径创新试验区建设。二是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继续加大招商引行力度,重点引进市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新增小额贷款公司5家以上;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净增贷款250亿元;持续开展“区域集优”,创新直接融资方式,力争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达到20亿元以上,加大企业上市力度,年内企业上市报会4户以上。三是完善用地制度创新。加快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完善地票交易制度,创新土地指标流动机制。四是推动政务服务创新。积极深化政务服务体制改革,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创新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区域新的增长点。

(五)强化民计民生,多措并举全面优化民生生态。一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深入实施“六年倍增”计划和全民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突出“四个群体”,拓宽就业渠道,全力帮助无业者就业、推动有志者创业。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健身、信息、家居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鼓励发展多样化服务消费和产品消费,加快形成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二是加快完善社保体系建设。强化基层服务,加快村级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加快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加快推进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年内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年内企业职工“五险”扩面新增10万人。确保年内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三是均衡发展公共服务。加大校安工程建设力度,年内新建28万平方米、加固32万平方米。切实加快公办养老机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年内全市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增长15%以上。深入实施“百乡(镇)千村(居)”文化惠民工程,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全力打造体育生态城市。

(六)注重统筹融合,强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加快新型城镇化为主要抓手,促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增收、社会保障、领导体制“六个一体化”,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二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入实施“美好宿迁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和承包经营机制改革,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七)建设“两型社会”,切实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深入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坚持将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显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原则,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各位代表,宿迁正处于既要重视规模速度、又要注重质量效益的重要发展时期,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凝聚力量、求实奋进,在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宿迁如期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 宿迁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议案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名单

下一篇: 长株在潭一体化发展问卷调查